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进展

时间:2016-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9

医院邹多武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食管连接部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导致的症状及组织损伤。长期反流食管下端黏膜损伤修复引起Barrett食管,并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质子泵抑制剂(PPI)可缓解患者症状,但无法纠正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异常,而且长期使用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胃食管反流内镜现在已成为治疗发展方向。其作用基础是通过抗反流手术恢复患者抗反流屏障功能,通过黏膜切除或消融治疗Barrett食管。

内镜下抗反流手术包括射频治疗、内镜下折叠术缝合术和内镜下注射或植入膨胀剂治疗。射频治疗于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其原理是在胃食管连接部位放置特殊的球囊导管释放射频能量,从而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及贲门部组织顺应性,增加LES厚度,以控制反流。该方法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且可重复使用。但与传统的抗反流手术疗效比较,尚无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内镜下缝合术包括经胃底及经食管两种方式,该方法虽于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但因其仅能做黏膜层缝合,缝线易脱落致其长期临床疗效差,目前临床已少用。内镜下胃全层折叠术可进行胃底食管下段全层缝合折叠达到类似外科抗反流手术效果。国外上市的两款产品分别于年及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国内尚无同类产品上市。荟萃分析发现其治疗短期内可减轻GERD症状、提高满意度、减少PPI用量,但该类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有报道其并发症发生率为3.2%,手术失败率为7.2%。由于其临床应用时间较短,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注射或植入膨胀剂操作简单方便,理论上可行。动物实验发现操作过程中存在损伤大动脉及穿孔等安全风险,术后存在胸漏、剧烈胸痛等并发症。该术能否改善患者的抗反流屏障功能,缓解患者症状还需更多的临床研究。

Barrett食管具有发生腺癌的风险,对食管黏膜无异型增生患者以随访为主,轻度异型增生时需增加随访频率,对重度异型增生者可考虑内镜或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在欧美国家常常被建议行黏膜切除术,但Barrett食管癌变常表现为多部位,局部切除后残存Barreett上皮如何处理尚无共识意见。环周黏膜切除因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临床应用较少。因此既能消除具有潜在风险的Barrett上皮,术后又不易发生食管狭窄的食管黏膜射频消融术成为研究热点。射频消融损毁深度为~μm,仅能破坏上皮层,术后发生食管狭窄比例低。因其损毁深度表浅,对明确已癌变的患者彻底消除病灶并不适合,常建议用于黏膜切除后残留Barrett上皮的损毁治疗。

总之,经过10余年的发展,多种内镜下抗反流手术的长期疗效已逐步显现,其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减少PPI的使用。未来的研究热点主要在于新的内镜下抗反流手术方式的验证,以及抗反流手术对非酸反流以及食管外症状的疗效探讨。综合使用内镜技术降低Barrett食管癌变风险也是未来研究方向。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北京市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smbo.com/byjj/12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