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一种治疗新方法—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英文简称PDT,最早的时候称为光辐射疗法,它是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在一定的光敏物质以后让它产生一系列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反应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治疗肿瘤的技术,也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治疗肿瘤的第四种技术疗法。食管癌现在几个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还有以后我们将要讲到的分子靶向治疗等等。 光动力疗法目前在我医院在开展,其实光动力疗法这个概念对于很多临床大夫也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应用相关技术的这些科室了解的比较清楚一些,最早的时候光动力疗法是国外最先研究并且使用的。 我国最早开始是从年开始自己生产出来光敏剂,医院率先用国产的光敏剂和国产的光源成功治疗了第一例皮肤癌患者,从那个时候开始,光动力疗法才真正开始了在我们国家的临床应用还有发展历程。 那么在整个光动力的治疗使用过程中,我们国家的很多学者将光动力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恶性肿瘤的治疗逐渐扩大到了很多良性病变的治疗,在90年代初的时候,医院就研究发明了用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治疗猩红斑痣,还有一些学者将光动力疗法应用于治疗消化道黏膜的微血管病变,更多的光动力疗法被应用于眼科、泌尿外科以及皮肤科。皮肤科有很多疾病比如尖锐湿疣、痤疮,通过光动力疗法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随着国内外基础研究的深入以及新型光敏剂、光源的开发,光动力疗法目前精确的靶向性变得越来越好,目前已经广泛被应用到了实体肿瘤、癌前病变、皮肤黏膜病变、血管病变、眼科、牙科等各个的临床领域。在我们国家通过专业的数据库查询结果,比如我们用万方的数据库查询的结果显示在我们国家最早从年开始应用光动力疗法以来到现在积累了上千篇的文献or数据库。说明我们国家对光动力的研究在这30多年以来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进步。 光动力疗法的原理和技术,光动力疗法其实是一种药械联用技术,这中间会牵扯到一方面是药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光敏剂。另一方面牵扯到器械,器械包含光源的产生器、光纤,经过不断的发展,光纤从以前只能是直的发展为现在可以对光纤进行弯曲处理,方便了临床各方面的使用。 光动力疗法还会应用到导丝导管影像学上的微创介入技术,包括消化内镜的技术。整体来说我们称作药械联用技术。它在整个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主要牵扯两个重要的步奏:一个是给药,给患者应用光敏剂;另一个就是照光,原理是通过病灶局部性的选择化光敏作用破坏肿瘤或其他病理性的靶组织,即给予吸收了光敏剂的病变部位适当的波长以后,光敏剂会介导产生氧分子参与能量或电子的转移,在病变组织内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活性氧,比如单态氧,通过单态痒的氧化损伤作用破坏靶部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靶细胞的凋亡或者坏死,起到治疗作用。 光动力治疗的生物作用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细胞性的损伤;第二个是血管性的损伤;第三个是诱发和调节免疫反应。 光敏剂、光照、组织中的氧(分子氧)是光动力疗法的三大要素。光敏剂可以在癌细胞的范围里面进行选择性的聚集,在周围组织的分布非常少,在局部特定波长的光照以后,有氧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单态氧这种物质,从而把肿瘤细胞杀死、破坏,导致肿瘤细胞供氧不足。 根据来源和结构,光敏剂可以笼统的分为:血卟啉、叶绿素和染料这三大类。早期研发的光敏剂多是基于血卟啉的衍生物,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将光敏剂用于肿瘤的治疗,现在叫血卟啉注射液也叫喜泊分,在演变的过程中,光敏剂不断在发展,现在临床应用到二代光敏剂,比较典型的二代光敏剂海姆泊芬,它是我国学者研究出的一种单体卟啉,特点是坏死成分和结构比较明确,光敏化的作用非常强,排泄比较快。第三代的光敏剂目前还处于实验与临床研究阶段。 光动力治疗食管癌的过程,首先要对肿瘤的患者进行基本的评估,称取患者的体重,根据患者的体重注射一定量的光敏剂。光敏剂具有几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具有光敏感性,对可见光、激光非常敏感;第二是亲肿瘤性,在肿瘤病变部位相对比较覆集,在其他正常组织里面量非常少;再一个是毒副反应比较轻微。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一定量的光敏剂以后,将光敏剂注入到患者体内,随后患者避光等待一定的时间,时间一般可以是给药以后的数小时,也可以是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的时间不同。等待的过程就是光敏剂在病变部位浓集的过程,接下来利用影像学上的介入方法来定位病变部位。 最早的定位方法是利用内镜来进行定位,利用内镜的活检孔把光纤放进去,但是,内镜有一个局限,如果肿瘤长得比较大,导致食管的管腔狭窄程度比较重情况下,内镜可能是无法通过的,这个时候放置光纤就受到阻碍。目前我们通过影像学上的导丝导管介入方法,因为食管是一个腔道,食管癌多数都是突出于腔道的病变,这种情况导致食管的管腔整个变窄。 如果肿瘤范围比较大、恶性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有可能把整个管腔完全封闭掉,所以患者会出现呕吐症状。一般我们临床上遇到这种肿瘤,多数还不能完全把腔道堵死。有很多即便用很细的导丝来探寻肿瘤部位通过这个孔也非常困难。我们用的这个方法是导丝导管配合下的一种介入技术。用很细的导管,导丝在里面穿行,导管在前端控制方向,导管转动以后,通过多次反复探查就有可能探过这个狭窄腔道,然后把导丝放进去以后把导管撤出来,通过导丝把光纤引导过去。导丝如果能过去,我们也能把光纤越过食管的病变部位,然后将光纤插入到位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光照的强度和时间,时间15—30分钟不定,有的患者还需要多次治疗,所以每一位患者选用的时间不一样。 等到光纤结束以后,我们把光纤拔除掉,这个时候患者身上是没有任何东西的,所以不舒服也仅仅局限在光纤的放置和治疗过程中,时间相对是比较短暂的。拔除光纤以后患者需要避光进行观察。如果是比较大的肿瘤,经过光照以后很快就会出现坏死、组织脱落,有一部分可以直接脱落到食管到胃里面,可能就消化吸收掉或排出体外了,还有一部分可能坏死以后无法脱落,这时候我需要借助消化内镜来把它清除掉,对于突出腔外的肿瘤,是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在腔内粘膜下浸润的肿瘤坏死物质在光动力治疗以后会被逐渐的吸收。以上是食管癌基本的治疗过程。 本期分享嘉宾:李德春主任 李德春 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医院主任医师,放射科主任,儿童生长发育诊疗中心主任。 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东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首届医学拔尖人才。 专业方向:消化道影像诊断与介入技术。 发表中华级论文20余篇,SCI期刊论文4篇。 获国家专利4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4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7项。承担市级课题2项。 荣获“徐州市拔尖人才”、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称号。 更多正能量关博亨科技订阅号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